新视角:张家湾设计小镇发展路径探索与思考
2020-07-08 4350近年来,北京设计产业呈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西城、朝阳、海淀等中心城区在设计企业、人才资源方面已具备较大的发展规模与良好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中心城区在产业空间承载与资源转化等方面的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京设计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思考基于全市现有设计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把握新时期设计产业的发展格局和规律,实现首都设计产业更好地凝练高端高新环节的优势、更有效的服务“高精尖”产业。
通州张家湾北京国际设计周IP主题园区
随着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方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地处通州副中心南部的张家湾,即将成为继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以后,又一个承接首都设计产业,推进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01
一、以前瞻性、国际化的视角,打造承接以设计资源和产业为核心的张家湾设计小镇
张家湾设计小镇地理位置
张家湾设计小镇位于张家湾工业开发区,现状总用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86.6万平方米。聚焦新定位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了城乡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规模约438万平方米,成为了与城市副中心六环路的创新发展轴和大运河生态文明带紧密联系的片区,也是“城市绿心”向南拓展的组团,并与周边片区共同串联组成了“环球影城—张家湾古镇—设计小镇”连绵带。按照新规划,张家湾小镇将成为城市活力与历史文脉并存的综合展示区,成为城市副中心东南部“轴带环绕、绿心延拓、环廊串联”的重要区
(一)聚焦新模式、新变化:工业园区转型设计小镇,主动承接中心城区设计产业外溢,助力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设计小镇是副中心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首都设计产业助力副中心创新和高质量产业的重要举措。张家湾设计小镇是以“存量更新”为主,结合小镇历史文化和建筑形态的特色风貌,充分展现工业文化与创意设计元素有机融合的时尚魅力。设计小镇规划了“一心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启动区和拓展区为核心重点打造设计+产业,同时将设计咨询与城市科技片区、文化创意片区和现代服务片区三者有机结合、联动发展,努力成为北京东部设计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能极。此外,张家湾设计小镇地处城市副中心的交通关键节点,具备良好的通达性,可以布局带动通州区快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为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体验消费业态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明确新目标、新定位:既要提出国际化视野,更要注重设计产业发展生态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通州分会场
张家湾设计小镇发展应坚持高点起步、前瞻布局。一是要充分导入优势资源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对接、引入和集聚北京国际设计周、红星奖博物馆、设计创新专业服务平台等高端资源,强化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国际化高端化定位,以“设计+科技”赋能小镇设计产业发展生态的全新内涵,为北京建设具有创新活力和魅力的国际“设计之都”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二是要促进设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定位于国际设计与文创产业聚集区、存量资源再利用示范区和智慧科技绿色健康生活体验区,要不断强化设计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协同,重点聚焦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等业态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好政策对中心城区设计产业及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落户张家湾的导向支持,打造副中心东南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新高地。
02
二、张家湾设计小镇发展既有严峻挑战更有难得机遇
(一)面临严峻挑战:张家湾小镇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氛围相对薄弱,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设计小镇周边城镇化水平较低,公共配套服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设计小镇区域内缺乏高品质住宅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交通系统不畅通、不完善,公共交通和高品质公共空间不足,难以支撑高端资源的导入。其次,虽然现存建筑规模约220万平方米,但建设年代大多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老旧厂房、新建厂房、民宅等无序分布,相当数量的建筑空间更新改造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二是张家湾工业开发区内原有产业基础弱、层级较为低端。张家湾工业区范围内现有约116家产权单位,大多以一般性制造业为主,区域主导产业模糊,并且随着近年来通州新城的建设,涉及大量工业企业拆迁,产业发展类型及发展逻辑早已不符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诉求。其次,张家湾设计小镇区域内,沿途街道业态主要以小餐饮、生活服务类商业为主,相当部分的空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区域内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法人单位数量占比极少,缺乏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现有经济增长点严重不足,产业层级需要进行全面提升。
三是张家湾设计小镇在资源吸引力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距。通州区的地缘优势、发展基础和城市氛围,跟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中心城区相比较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在对设计资源、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上存在较大短板。因此要形成一个适宜设计创新要素聚焦的产业小镇,就必须在发展氛围、补齐政策短板上下功夫,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尝试一些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比如在现有政策上对张家湾设计小镇设置更为宽松和优惠的适用条件,提供更多地空间或项目落地场景,给与更多的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等等,吸引中心城区的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设计创新方面的资源落户设计小镇。
(二)迎来全新机遇:副中心建设加速、政策落实和环境优化,将有利于张家湾设计小镇吸引资源和产业升级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基础思想是发展产业,突出强调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在推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重要性,强调小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不断强化服务、运营方面的支撑力度。北京市科委等部门部署的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重点专项上优先向城市副中心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倾斜。
从资源导入层面来看,张家湾设计小镇作为承接中心城区设计产业的重要平台,强化设计资源导入和产业要素集聚,是推进设计小镇发展的关键环节。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开幕活动上,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董殿毅表示,将推动北京国际设计周全球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启动区规划建设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园区,并计划通过导入北京国际设计周优质设计资源和文化创意资源,强化设计、科技、文化旅游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并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联动,为各个产业注入文化创意带来的澎湃动力。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董殿毅发表主旨演讲
从消费场景层面来看,张家湾设计小镇作为布局副中心在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重要一环,势必将激发带动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体验和消费新场景。在北京中心城区工作的“上班族”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已在通州置业,这些人群主要以25-40岁左右的年轻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张家湾设计小镇不仅仅发挥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副中心发展夜间经济、夜间文旅,满足广大人民消费需求的重要使命。
03
三、围绕打造城市副中心“设计之都”重要平台,有序承接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及设计资源的辐射外溢
(一)深刻认识北京“设计之都”丰富内涵,探索资源导入新路径
一是充分发挥北京“设计之都”已有资源优势和工作基础。北京是全国文化科技高度融合的创新中心,也是北京“设计之都”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目前北京已形成了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峰会、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设计创新中心、设计创新服务平台等一批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品牌和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促进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空间、产业和品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是强化国内外设计人才沟通交流,共建国际化的设计研发机构。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峰会等品牌活动,强化国内外设计产业的深度交流,通过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空间优势,不断吸引海外设计院校与国内院校共建设计专业研发机构,为培养壮大高端设计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探索依托津冀地区丰富的制造业需求,构建京津冀工业设计产业联盟体系。以首都北京在设计领域的优势资源,撬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等的协同联动,以“设计+科技”的赋能手段,促进津冀地区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精准引入符合张家湾设计小镇产业定位的创新主体,提升区域设计产业竞争力影响力
张家湾设计小镇定位于构建“设计+科技”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对于设计产业发展而言,需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3家企业入驻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涉及到了创意设计、智慧城市、数字建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金融科技、软件信息、投资基金等多个方面的市场主体,为张家湾小镇构建设计产业生态圈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构建设计产业生态圈需要构建较为完成的设计产业生态链,强化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引入高端国际资源,提升设计研发环节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下一步工作需要精准引入符合小镇定位的创新主体,重点聚焦全球顶尖设计团队,借助政策、空间、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入设计500强企业落户张家湾设计小镇来设立中国设计总部(中心),提升设计小镇核心竞争力。
(三)以顶级国际品牌活动促进资源集聚,以文化旅游带动促进区域城市更新
一是突出导入高端资源、形成国际化品牌。积极导入北京国际设计周、全球设计产业高端峰会、红星奖等国际化的品牌活动以及国际化的奖项,不断提升和吸引国际设计界对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关注度,打造北京通州副中心“设计之都”新平台金名片。
二是聚焦区域人文环境、实现城市更新。文化旅游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导功能之一,而设计小镇位置紧邻城市绿心,比邻张家湾古城,保留着古镇的历史遗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适合布局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打造国际化资源集聚、“产业+社区+商业+办公+艺术”有机融合的特色街区,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创新设计小镇文化消费的新场景。
04
四、高点站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前瞻布局导入设计高端要素和产业关键环节
(一)充分研判设计产业创新发展的规律,把握设计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摸清全市设计产业的本底状况。北京市设计产业从业人员约为25万人,拥有2.3万家各类设计企业,规模以上设计企业实现收入超过2500亿元。设计产业尽管门类较多,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三大领域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贡献了80%以上的产业收入,因此,需要掌握全市设计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设计人员和设计要素集聚的一般规律,在把握产业格局及空间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为副中心精准引入适合落地的资源与项目,实现空间布局和差异化发展的协同效应,形成通州设计创新发展的差异化的新特色。
二是分析设计资源和产业布局特点。目前已经形成的在西城、海淀、大兴和顺义等区行业领域和区域分布特点。西城是设计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高端设计要素云集;海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优势凸显,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设计作为助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战略工具,有着天然的应用场景;顺义和大兴的高端制造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工业设计的成长性较高。因此,在这样一个设计产业分布发展的格局中,通州副中心需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来思考产业布局的问题,重点在创新环境、发展氛围、国际化渠道及政策先行先试等角度上重点着力。
(二)加快设计产业高端高新环节布局,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充分把握副中心的资源基础和未来趋势,强化设计产业高端高新环节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副中心在首都北京核心定位中的战略优势,要用更高、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张家湾设计小镇在设计产业的发展,积极布局设计研发、设计教育、设计金融、设计交易、设计孵化、设计发布等产业高端高新环节,打造京津冀制造业生态集群,提升津冀地区制造业整体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二是充分利用好副中心全力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的契机带来的新场景。借力建设对设计应用的广阔需求,发挥示范应用对核心要素和创新主体的吸引作用,用市场、空间、项目和示范应用场景去集聚副中心所需要设计要素和设计资源。
三是高起点布局设计小镇的设计资源和创新服务体系。设计小镇需要在创新主体、交易平台、金融资本、人才服务、平台体系、国际组织上深度着力,聚焦自身的差异化定位,强化张家湾设计小镇在设计领域的科技创新。
(三)强化政府与市场双引导作用,营造适宜设计产业和人才发展的环境氛围
北京市科委领导到张家湾设计小镇调研
人才是设计产业创新的第一动力,设计产业和人才的需求和特点,是的他们对发展环境、办公环境、生活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这种设计创新生态环境和设计产业服务体系,仅靠市场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在前期更需要由政府来营造创意设计的环境氛围和部分空间社区来满足设计人才对创新环境、创新氛围的需求。
因此,在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建设中,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引导作用,激发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之间协同联动的内生动力,利用好存量空间和增量空间,强化高质量、高品质的软硬件创新环境氛围营造,为引入高端人才,引入高水平的创新资源提供支撑和服务,不断吸引更好的创新主体、设计类高校、以及创新科研机构落户张家湾设计小镇。
(四)探索“委区共建”新模式,立足张家湾设计小镇锻造“设计之都”重要平台
2018年北京市科委与西城区就依托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设计研发、金融资源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合作共建的创新模式,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提出了在西城区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因此,通州区在打造张家湾设计小镇时可以考虑借鉴西城模式,探索建立新的“委区共建机制”,依托现有设计之都特别是“设计之都核心区”在资源、政策、人才、技术方面优势,结合通州区在产业空间和场景方面的资源禀赋,由市科委引导协同“设计之都核心区”共同探索委区共建模式的2.0版本。此外,张家湾设计小镇还应抓住北京“设计之都”重要平台在副中心落地实施的重要契机,发挥好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形成以“设计+科技”为核心,以要素交易和成果转化为桥梁纽带的设计高精尖产业体系。
05
五、展望
北京已具备引领中国设计成为“创意城市网络”重要节点的综合实力,是中国设计信息量最大、机构最多、设计力量最强的综合资源“集散地”,同时也是中国设计产业规模最大,设计体系门类最全的城市之一。因此,对于地处城市副中心的张家湾设计小镇建设来说,需要充分发挥首都设计资源优势,不断壮大副中心设计产业规模,提升设计小镇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副中心的文化消费,提升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