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厕所的创新实践
2020-06-04 3449可持续观察
(十三)
“ 生态厕所创新实践 ”
西藏索县集成式生态厕所
2015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主任刘新教授的带领下,厕所研究与设计项目组成立。项目组将绿色循环技术、生态农业、人性化设施与空间设计、社区营造以及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整合,目标是针对中国现状提出整合性的生态厕所解决方案。
旅游景区通用型生态厕所设计
除了基础性的厕所技术与文化研究外,项目组还与多家企业及基金会合作,开展新型生态型公共厕所的系统设计实践,并最终基于这些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厕所设计原则:
01
系统设计
兼顾厕所的内部系统设计(建筑、空间、设施、标识等)与外部系统(景观、社区、市政管网、农场等)关系;完整考虑废弃物收集、处理与使用的循环系统。
功能合理
02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特征和行为习惯进行功能定位,保证必要的功能空间和设施,避免过度设计,兼具适应性。
03
技术适当
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是废弃物处理技术选择的基本逻辑。根据环境条件与建设成本选择适当的技术,不执着于高技术或低技术。
04
人性化设计
兼顾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重视人性化设施的配置,关注对特殊人群的关照。基于公共性的设计思想与健康的考量,不可一味迁就“用户需求”。
05
服务导向设计
从使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多角度进行思考,在完整交互流程上发现痛点,提供适合的软件与硬件服务,如找厕所、等候、如厕、清洁、补妆、婴幼儿护理等环节,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品质与美学
06
品质是对细节的关照;美是一种和谐,与环境、文化、需求、情感的呼应。尤其对文化场所与景区,在建筑、景观与内装设计中应考虑特色与差异。
07
运营可持续
保证良好的、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如废弃物资源化盈利、广告设施、物品售卖以及其他服务经济形式。
实践案例
通州第五空间公共卫生综合体
建筑外观设计
内部空间设计
2016年,清华美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与原本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作,为北京环卫集团在通州区的“第五空间”公共卫生综合体进行系统设计。由于地处北京副中心,又是改建厕所,人流量较大,限制性要素繁多。设计初期,团队做了大量现场观察、统计、访谈及视频记录等工作。本着生态化与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发现痛点,洞察需求,最终提出了整合性设计方案。
该项目将人性化的如厕空间、商业服务、社区服务、环卫工人休息、管理员居住以及城市废旧资源回收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并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污染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尿液收集、转运、静置腐熟、有机种植)。
服务蓝图(衣物护理部份)
模数化的建筑与空间设计,在保证功能性要求的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筑风格简约现代,既具有公共建筑的识别性又不突兀,能够有机融入城市环境。厕所内部设计中,对功能性区域分布、残疾人如厕、采光、绿植墙以及视觉传达都有细心的思考和设计。
此项目突破了对于公共厕所的传统定义,将部分社区功能与商业服务融入其中,创造出新型的城市公共卫生综合体。在寸土寸金的都市空间中,第五空间的设计实验为未来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无害化处理、人性化设计、社区参与、环卫增值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生态厕所科普屋
科普屋外观
生态厕所科普屋是为中小学提供的一个科普生态循环知识的体验式综合空间。学生在其中既可以学习生态循环、卫生健康等知识,又可以进行实验、种植等实践活动。它是“从做中学”教育理念的产品化呈现。
该项目将厕所、科普和种植三种空间功能模块集于一体。
厕所空间模块除了能提供舒适的如厕体验、科普卫生健康的知识外,还承担着收集人粪便并通过适当技术将之转化成有机肥料的功能。
厕所空间
科普空间模块主要用于展示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图、尿液腐熟成液肥的过程演示装置以及多媒体演示系统等。
科普大厅
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图
种植空间模块位于室外二层,既可为一层空间调控温度,又提供了有机肥种植体验的实践场所,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该项目以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等生态循环理念为出发点,以人性化和包容性为设计原则,采用了光伏、雨水与灰水的收集处理等多种绿色技术,是一种将生态理念、科学知识与真实体验融为一体的设计探索,以期通过教育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屋顶花园
车载资源型生物厕所设计
设计模型
该项目是工业设计、机械设计与生物菌处理技术等多学科协同创新的产物。车载资源型厕所设计的目标是解决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的临时性如厕问题。
该设计设置了8个无性别厕位以及6个男性小便器,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车内有限空间。通过液压装置,快速实现临时通道的翻折与收纳,以及停靠与行驶状态的转换;利用太阳能为车载厕所的照明与显示系统提供能源;使用粪尿分集技术,尿液收集在车厢下部的储尿箱中,静置腐熟;储粪箱中的粪便通过生物菌技术,进行减量化与资源化处理。满载后,车辆可直接开往田间地头,对粪尿进行进一步腐熟或施肥。
除了如厕空间布局、车身造型设计、交互设计、表面涂装和标识设计外,设计团队还介入了机械结构设计,并整体构想了粪便的收集、处理、运输、使用的全系统流程。
建筑工地小便桶设计
使用场景模拟
此设计关注建筑工地一线工人的实际需求与切身利益,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有尊严的公共卫生设施,同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体现出设计的人文关怀、环境意识和社会价值。
作为公共设施,该设计满足了功能性、使用性、加工制造和运输的要求;造型语言干净、形态稳重而不失优雅,可普遍适用于各类工地场所。该产品由专业的服务公司负责采购、配置、维护、管理与回收,同时将收集到的尿液进行资源化处理(如提取尿激酶或腐熟制成有机液肥)获得盈利,使整个商业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建筑工地小便桶设计
完
注Note:
本文摘编自《设计》杂志201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