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米高度”看城市——西城区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

2023-10-13 465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按照区委“双提升”工作要求,自今年3月份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揭榜挂帅”大调研活动,作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预热升温的切入点着力点。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单位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坚持边调研边转化,推动区域发展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破解,取得阶段性成效。现择取出部分优秀课题成果进行刊登,用以深化互学互鉴,进一步在全区营造大兴调研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从“一米高度”看城市——西城区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务实举措,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抓手,也是打造服务高效、发展高端、治理精细、宜居宜业的高品质西城的重要标识。“十四五”以来,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积极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着力强化政策规划、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等关键要素保障,全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2023年4月,西城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确定为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成为全国入选的40座城市之一。

 

一、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西城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厚的公共服务资源,具备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优良条件。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20年西城区常住人口为110.6万人。常住人口中0-14岁占比14.3%,0-18岁占比16.2%;少儿抚养比21.1%,为全市最高。

 

(二)工作举措

近年来,西城区立足区域特色、强化多元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用心用情用爱托举儿童美好未来。

 

重视“一米视角”,儿童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为推动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58家单位主要领导作为成员的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明确强化政策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福利体系、拓展成长空间、优化发展环境五大主要任务、18项具体行动、58项具体任务,以此作为“十四五”时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统筹城市发展和儿童发展各项政策,将儿童友好相关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基本公共服务、妇女儿童、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专项发展规划中,力争实现城市建设与儿童友好双提升。

 

立足“一米高度”,儿童友好空间日益拓展。成立西城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积极推动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加强优生优育健康指导,优化母婴保健,推进区级托育中心建设。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依托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级图书馆、青少年科技馆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多类别、高水平的儿童研学实践基地格局,丰富儿童课余生活。加快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逐步建成适合儿童特点的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依托空间品质提升计划,打造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融乐家园”、月坛街道三里河三区微空间等一批儿童友好的活动场所,培育儿童友好社区生态。按照“一校一策”原则,逐步完善志成小学、156中学等25所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设施,儿童出行空间安全性日益提升。

 

倾听“一米声音”,儿童权利保障更加有力。全区儿童公共福利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儿童。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对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留守儿童实现探访管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能力持续加强,在全市率先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深入推进融合教育。逐步形成从学前到高中15年一贯制的残疾儿童免费教育模式。重视儿童意见表达,什刹海、大栅栏等街道成立儿童议事厅,引导辖区青少年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汇聚“一米关爱”,儿童成长环境持续优化。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断优化,在全区家庭中开展“书香·家·春秋”家庭阅读活动,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新风尚。整合区域资源,在京彩瓷等区属企业建立24个“家庭教育体验课堂”,引导家长为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儿童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丰富,利用互联网+开展“青春红游记”,红色地标成为青少年打卡“新潮流”。平安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法治宣传进校园”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到100%。

 

二、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近年来,西城区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推动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努力打造儿童宜居、宜学、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一)“广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广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位于西城区广义街4号,面积约1800平米。这是利用腾退空间打造的安全、趣味、活力的儿童友好社区。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广艺+”坚持“一米高度”视角,对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设有书塔和公共阅读空间、放映厅、排练厅、社区工坊、儿童岛、分享岛等,将自然、艺术、趣味的设计元素和激发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色彩搭配充分融合到空间布局中,兼具安全性、教育性、趣味性与美观性。在软性服务供给上,“广艺+”积极推动儿童友好特色服务,开设艺术类、科普类、文学类、体育类、社会实践五大类课程,涵盖文化艺术、非遗体验、民乐欣赏、书画体验、科普讲座、京剧体验、普法宣传、心理咨询等。利用排练厅、小剧场等设施,提升儿童沉浸式服务体验。成立儿童议事会,鼓励儿童以“一米”视角来看社区、看城市,培育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2022 年以来,共举办百余场亲子类活动、40余次校外实践活动、20余次科普讲座,惠及儿童及家长过万人。

 

(二)天宁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

天宁寺桥位于西便门与广安门之间,桥下面积宽阔,此前主要用于单位停车、公交场站和市政养护站点。为顺应周边居民需求和城市更新趋势,西城区按照“安全、通达、开放、经济”的设计原则,打通桥下空间与滨水绿道的交通断点,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桥区交通安全性。今年4月,天宁寺桥近5000平方米的桥下空间变身为色彩斑斓、舒适有趣的集亲子、运动、休闲于一身的休闲娱乐空间,这是全市中心城区首座建在立交桥下的“运动乐园”。在空间视觉设计上,整体以“丹韵银律”为基础,蓝灰色系与暖黄色系相间,提升空间色彩明度及趣味性。在空间场地布局上,划分为儿童游乐区、综合运动区、配套服务区,植入滑梯、沙坑、秋千、攀爬、篮球场等儿童趣味设施,成为可满足周边适龄儿童需求的“公共活力空间”。

 

三、存在问题

自2023年4月我区成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通过对街道社区走访调研及与其他先进城市对标对表,初步发现我区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儿童友好宣传力度还要加大。在调研座谈过程中,我们在各相关单位微信公众号、各街道社区宣传栏中几乎看不到涉及儿童友好城市的宣传内容,大部分群众对于儿童友好还未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的良好氛围。

 

二是儿童友好空间还需改善。户外空间是儿童进行游戏和运动的重要场所,因我区是核心区、高密度建成区,导致儿童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和我区空间资源不能满足儿童需求的现状之间产生矛盾。交通环境适儿性不高,校园周边公共交通设置配备不够完善,部分人行道、斑马线、标识标线设置不合理,尤其在儿童上下学阶段的人车冲突、停车混乱、车位不足、等候空间不足、慢行空间不足等问题突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是儿童友好的西城品牌尚未形成。我区儿童友好资源丰富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设施场地、公园绿地等涉及儿童资源点位都由各部门归口管理、各自运营,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目标有机整合,没有充分彰显儿童友好的西城特色。

 

四、国内优秀城市经验借鉴

 

(一)灌输友好理念——以温州市为例

宣传能够营造全社会共创儿童友好城市的良好氛围,也是一个城市的对外名片。温州市多措并举,从宣传上下功夫,在全程引导各年龄段儿童广泛参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发布儿童友好城市LOGO、主题曲和专属IP形象,通过举办“我的校园我做主”“我和妈妈学科学、儿童友好向未来”等活动,向全社会灌输儿童友好理念。强化各类儿童参与主题宣传,充分整合全媒体宣传力量,依托报纸、广播、电视、两微等平台,对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利用宣传橱窗、道旗、灯箱、展板、建筑工地围栏等载体进行公益广告、宣传片推广。通过持续性宣介引导广大市民用“一米眼光”看城市。

 

(二)完善政策体系——以深圳市为例

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能够指导各领域儿童友好建设有序推进。深圳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特征、儿童群体状况等实际经验,持续完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行动纲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和全国首个地方指导性意见《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出行系统、图书馆等十大领域专项建设指引,不断深化儿童友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凝聚社会合力——以威海市为例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补足政府的缺失,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威海市以“阵地+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服务方式,贯通社区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服务阵地,搭建集组织服务、项目管理、资源整合、社会创新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孵化、扶持儿童友好类社会组织,提供培训、督导、项目对接、项目落地等综合支持,常态化开展面向儿童的专业化、多元化、优质化服务,推动实现儿童服务供需动态平衡。在儿童友好主体活动的组织上,威海市引进30多个专业儿童服务社会组织,以项目化方式开展社区儿童服务,打造“共筑童心健康梦”等50个品牌项目,并依托全市各阅读空间,引入专业亲子阅读机构,提供亲子阅读指导服务。

 

(四)聆听儿童声音——以杭州市为例

保障儿童参与权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只有让儿童真正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才能实现城市的发展更加符合儿童需求。杭州市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中,成立儿童宣讲团、培育学校、社区、村和特殊领域多元融合的儿童参与组织161个,探索建立参与顾问等儿童参与机制,组织小记者、小观察员参与儿童友好商圈沉浸式体验之旅和“1米看医院等活动”,设立“小主人观察团”,组织多次儿童听证会,让孩子们的声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议题”,充分尊重儿童声音、保障儿童权益。

 

(五)拓展活动空间——以成都市为例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有更加丰富宽广的活动空间。成都市充分利用其公园城市优势,坚持在实施城市新建项目、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过程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推进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及改造。充分利用“金角银边”打造社区周边的小游园、微绿地和口袋公园,通过儿童友好步道串联。在现有公园进行适儿化改造,植入儿童乐园,提升儿童及家长的游憩体验;建设与公园相融的儿童课外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科普实验基地和体育运动场地,初步探索形成儿童友好公园城市建设的成都路径。

 

五、下一步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之年。西城区要深入落实“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立足人民至上、儿童优先的视角,聚焦五大友好维度,努力打造五个支点,以儿童友好建设推动首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描绘一幅规划蓝图。将儿童友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实施,贯穿到规划编制、保护整治、改造更新、社区治理全过程。制定出台《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及年度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分工,力争到2025年我区基本建成儿童友好城市。

 

形成一条工作闭环。充分发挥各街道儿童“议事会”、“观察团”作用,尊重儿童意见表达,积极回应儿童需求。完善绩效考核,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纳入重要民生实事,构建起“儿童需求表达—相关建议落地—推动督导评估”的闭环工作制度,真正实现小建议、大友好。

 

建立一个项目清单。制定儿童友好重大项目清单,分阶段分领域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学校、医院、社区、公园、街区等,基本形成“点、线、面”融合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针对空间资源紧张的实际问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共生院建设等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并逐步引导各类设施开放共享与复合利用。

 

搭建一张互联网络。依托区内金融科技资源优势,以数字赋能为手段,研发“西有儿童”小程序,“一站式”集成各单位生育、托育、教育、医疗、文旅、体育、商业服务、社会救助等儿童友好数据,打造儿童友好智慧场景。串联校外实践基地、儿童活动场所、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儿童友好点位,搭建儿童友好“空间一张图”,动态化展示全区儿童友好空间布局指引。

 

汇聚一股强大力量。共建共享,发动驻区央企、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儿童领域专家学者组建儿童友好共创联盟,围绕儿童成长需求,打造覆盖儿童成长的社会关爱项目。高效聚力,孵化儿童服务的专业社会组织,委托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区内儿童场馆设施。塑造品牌,以“红墙少年”为品牌,引领广大儿童在红墙下奋斗成长。征集并展示西城区儿童友好城市 LOGO、海报、歌曲、宣传标语,举办儿童友好走西城等主题活动,汇聚起各方参与的强大合力,让儿童友好成为社会共识与集体行动。

 

以一米高度看城市,是一个城市俯下身的关怀与温暖,更是一个城市应有的远见与担当。人民至上、儿童优先,让我们一起守护成长、静待花开,力争把每个儿童的幸福都融入到西城区未来发展的图景中,努力实现儿童友好与高品质西城建设的“双向奔赴”。

 

 

 

 

 

(来源:北京西城(ID:bjxchnews))